摔伤状告推车人,无错为何也要赔钱?


【短片背景】 

       杭州日报官方微信公号4月23日报道,此事发生在去年3月6日。交警部门出具的交通意外证明显示,当时赵大伯在人行道与朋友聊天,李阿姨推行自行车经过该处,赵大伯转身时与李阿姨的自行车后轮相接触,大伯失去平衡倒地受伤。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医院诊断,赵大伯左胫骨下端及腓骨上端骨折。经鉴定,赵大伯构成十级伤残。他向法院起诉,要求李阿姨赔偿其医药费、营养费等12万余元。   

      杭州市上城区法院审理认为,大伯和阿姨对损害的发生都没有过错。本案中,根据交警出具的交通意外证明,大伯和阿姨在主观上均不存在故意或过失,应根据实际情况,由两人分担损失。虽然大伯主张阿姨存在过错,但未提交充分证据予以证实,法院不予采信。

       最终法院判决,李阿姨偿付赵大伯各项损失2万元。       

       分担损失的前提:“损害与行为具有某种因果关系” 

【法条链接】       

       《民法通则》第132条规定,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,可以根据实际情况,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;

       《侵权责任法》第24条规定,受害人和行为人对损害的发生都没有过错的,可以根据实际情况,由双方分担损失。 

       《侵权责任法》 第二十四条 受害人和行为人对损害的发生都没有过错的,可以根据实际情况,由双方分担损失。 

       《道路交通安全法》 第三十六条 根据道路条件和通行需要,道路划分为机动车道、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,机动车、非机动车、行人实行分道通行。  

       非机动车通行规定 第五十七条 驾驶非机动车在道路上行驶应当遵守有关交通安全的规定。非机动车应当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;在没有非机动车道的道路上,应当靠车行道的右侧行驶。 

        第五十九条 非机动车应当在规定地点停放。未设停放地点的,非机动车停放不得妨碍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行。 

何为无责任赔偿? 

       观点:严格说不是赔偿,而是无过错也无责任的情形下的损失分担,依据是侵权责任法的规定,双方对损害发生都无过错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双方分担损失。是一种比较例外的情形下才可以适用的,也就是说只要能认定过错和责任,就不能适用这一条款。 

如何看待这个判决?如何看待网络舆论观点? 

观点:判决值得商榷,立法应更细致 

【责任本应更清晰】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交法规定分道行驶,那么不管是推行、滑行还是骑行,都属于法律概念中的行使。非机动车在人行道与行人发生碰撞,本身属于违反交法的过错行为,直接适用过错责任判令一定比例的赔偿更合适。与其一个判决让大家无所适从,那不如严格依法将过错与责任划分清晰。 

【无责不能高有责】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如果适用无过错损失分担条款,则应严格把握分担比例,不应在个案中出现无责任分担比例高于有责任分担比例的情形。比如交通法规定机动车无责,则承担不超过10%的赔偿责任,而且是在交强险和三者险用尽之后的剩余损失为基数,计算这个比例。这样的规定就明确具体,体现了有责与无责的区别。而本案12万损失判赔2万,比例达到16%,就容易造成一种0责任赔偿反而超过部分责任赔偿的感觉。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也只有让偿付比例与责任比例尽量靠近,才能有效发挥法律的指引作用,大家才能遵循判决导向,积极履行义务,尽量减少各种事故和伤害的发生。             

  【立法应当更明确】       

       侵权责任法的二十四条过于宽泛,比如“根据实际情况”“分担损失”,什么情况需要如何考虑?分担损失具体什么比例或数额?甚至“行为人”如何界定?都是太过模糊的概念。        因此,这个条文,本意很好,是为了积极救助事故中的弱势受害者,但急需通过司法解释等方式细化明确,以达到体现立法本意的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