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法律手艺人的工匠精神坚守小微所发展的宽敞大道
一个人行走于“江湖”,一个律所存活于世界,首先要回答的是我是谁,我为什么活的问题。这个问题解决了,有何应为、有何不可为的标准也就形成了。有了标准就知了好歹,定了位置就有了目标,之后就是坚韧不拔、穷尽一切去努力。这就是德翔律所的所训——“一诺千金,一字千钧”中追寻的德性和专业。
北京律师界中,12%的律师事务所赢取了85%的律师收入。近四五年里,北京又掀刮起了律所吞并狂潮。狂风暴雨中,收获与消亡同在。2014年,德翔律所就出生在这风雨洗礼中,出生在那不足30平米、终年不见无阳光直射的阴暗办公室。三年过去了,德翔所没有在风雨中被吞噬,反而成长为一名律师界的“少年”,思路清晰、目光犀利、步伐坚定。
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法律援助项目、中社社会工作法律公益项目、北京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定点服务企业、东城区社区法律顾问律所......政府机构合作项目运行顺畅,法律与社会效果高度统一。
中央电视台《夜线》、北京电视台《大家谈》、《锐观察》、《有话就说》、《第三调解室》、《人民日报》海外版,中央人民广播电台《乡村之声》;。北京市律协专委会副主任、西城区律协工作委员会副主任、北京市物权法研究会理事、北京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、西城区青联二届委员会政法界别委员、。北京市西城区十佳青年律师第一名、团中央“青年之声”法律专家团先进个人、北京市模拟法庭业务大赛西城代表队第一代理律师队员......媒体、律师管理等社会工作都有德翔律师的身影,我们也有幸获得了一些业界荣誉。
一个如此年轻的律所,在高手如林的北京律师界中,如何维系生存、迅速壮大,而又保守底线后仍可甚至还心有余力大力开展公益服务?我想,关键在于我们的理念给自己的定位。
律师是个什么行业——商人?中介机构?法律执行机构?还是熟练运用法律武器的现代剑客?我认为,律师,尤其是诉讼律师,首先是一个手艺人,法律是我们做活儿的规矩,收益是我们行业存在发展的保障,当事人是我们必须负责的业主,工匠精神是行业运行的内核。
一个案件的成功办理,需要的不是千名律师的气势,而是一名真正属于你的律师的专业和用心。他(她)会急你之所急,忠诚、细心、敏锐地替你抓住案件中稍纵即逝却又价值连城的“密码”!在这样的规律下,律所虽小,但其生存发展空间已足够宽大。在法律市场的博弈中,大律所可以用规模化输出,地毯式覆盖,但小律所可以举全所之力重点突破,田忌赛马。
几年来,德翔律师团队正是在这样的标准认知下,不断穷尽智慧和心力,为我们的当事人追寻最好的结果。同时,我们也得到了最大的回报——当事人的认可。当我们有幸进入中国惠普、法国苏伊士运河集团下属企业的法律供应商库时,我不由得背后发冷,因为同在名册的都是那些行业巨无霸,我们不仅入库,而且还在几年中密集获得了订单。
也许我的有些想法过于老套,但我也始终相信在法律领域中,必要的滞后性将带来冷眼观潮的效果,这背后的坚持秉承了一种适度的偏执,正是这偏执造就了我们这个行业的看家本领。
当然,所有小微律所遇到的困境我们都曾经、正在或者即将遇到。回忆2014年,我在办公室接待了来自中东的客户。接待效果是当事人非常满意,但之后,配合中东公司亚洲事务的联系人直接找到我,责问到:“你不觉得你的办公室如此寒酸,会影响当事人对你的信任吗?”我当即毫不犹豫的说:“这个问题请您理解,我是从政府机构转行开的律所,我的办公室没有那么豪华是因为我不是一名贪官。”也许,正是这种“怒怼”客户中反映出的自信和辩论能力让客户最终选择了我们。
一年后的2015年,德翔律所就已经入驻金融街控股集团打造的高档商业楼,律所环境与律所能提供的服务水准已经可以匹配,甚至还更多了一分明亮和温馨。但最初那一年,每天在阴暗的办公室连续工作十四五个小时的经历,给我的身体留下了“荨麻疹”的毛病,直到现在,补晒了几年阳光,也还经常跳出来提醒我不要忘记创业的艰辛。
德翔律师团队到目前也只有六名专职律师、一名注册会计师和两名工作人员。很多小微律所最忧虑的是案源,但德翔律所通过三年的努力,敏锐的抓住了一批非常忠实的客户,而优秀人才才是德翔所在发展中始终求之若渴的。人、财、事始终是事业成败的关键,德翔律所有信心带着自己的小偏执,在北京律师界精准的找到自己不一定宽大但足够坚定的定位。